1.宜食清淡的食物;2.宜食流食或半流食,如稀粥、軟飯、軟面條、水果泥或水果汁等。
1.少吃辛辣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2.不吃涼食、油膩的食物;3.避免吃煎炒的食物;4.忌食發物。
傳染源(30%):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睪丸等癥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30%):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易感性(25%):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發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與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屬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離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徑約為85~300nm,平均140nm。對物理化學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來蘇、乙醇、0.2%福馬林等可以在2~5min內將其滅活;暴露于紫外線下迅速死亡;本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時其活力可保存2個月,37℃時可保持24小時,在55~60℃的條件下20分鐘即會死亡。該病毒只有人類中發現但可在猴、雞胚羊膜和各種人和猴的組織培養中增殖。猴對本病最易感該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的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層表面含有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種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應的抗體。S抗體于起病后第7d即出現并于二周內達高峰,以后逐漸降低,可保持6~12個月可用補體結合方法測得,S抗體無保護性。V抗體出現較晚起病2~3周時才能測得,1~2周后達高峰,但存在時間長久可用補體結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體法檢測,是檢測免疫反應的最好指標V抗體有保護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無論發病與否都能產生免疫反應,再次感染發病者很少見。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腦脊液尿或甲狀腺等分離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變異,各毒株間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發病機制
多認為該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組織中大量增殖后進入血循環(第一次病毒血癥),經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并在其中增殖再次進入血循環(第二次病毒血癥),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臟器。病程早期時從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腦脊液及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別人胎盤和胎兒體內分離出本病毒。根據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終無腮腺腫脹而腦膜腦炎、睪丸炎等可出現于腮腺腫脹之前等事實,也證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經血流累及各種器官組織的觀點。也有人認為病毒對腮腺有特殊親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經腮腺導管而侵入腮腺,在腺體內增殖后再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癥累及其他組織。各種腺組織如睪丸卵巢、胰腺、腸漿液造酶腺胸腺、甲狀腺等均有受侵的機會,腦腦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腦膜腦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后果,自腦脊液中可能分離出病原體。
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癥為本病的主要病變腺體呈腫脹發紅,有滲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細胞浸潤,腮腺導管有卡他性炎癥,導管周圍及腺體間質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及淋巴細胞浸潤,管內充塞破碎細胞殘余及少量中性粒細胞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間血管有充血現象腮腺思周顯著水腫,附近淋巴結充血腫脹。唾液成分的改變不多但分泌量則較正常減少。
由于腮腺導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礙,故攝食酸性飲食時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脹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經淋巴系統而進入血循環,導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從尿中排出胰腺和腸漿液造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睪丸,幼年患者很少發生睪丸炎睪丸曲精管的上皮顯著充血,有出血斑點及淋巴細胞浸潤,在間質中出現水腫及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腫,胰島有輕度退化及脂肪性壞死。
潛伏期8~30天,平均為18天,患者大多無前驅期癥狀,而以耳下部腫大為首發病象,少數病例可有短暫非特異性不適(數小時至2天),可出現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頭痛,低熱,結膜炎,咽炎等癥狀,近10多年來我國流腮病情較前加重,表現為熱程長,并發癥增多,住院患兒占門診患兒的比例也增高。
起病大多較急,有發熱,寒意,頭痛,咽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至1~2天后,腮腺即顯著腫大,發熱自38~40℃不等,癥狀輕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征性,一側先腫脹,但也有兩側同時腫脹者;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展,狀如梨形而具堅韌感,邊緣不清,當腺體腫大明顯時出現脹痛及感覺過敏,張口咀嚼及進酸性飲食時更甚,局部皮膚緊張發亮,表面灼熱,但多不紅,有輕觸痛,腮腺四周的蜂窩組織也可呈水腫,可上達顳部及顴骨弓,下至頜部及頸部,胸鎖乳突肌處也可被波及(偶爾水腫可出現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變形。
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后1~4天(偶爾1周后)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占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波及,頜下腺腫大時頸部明顯腫脹,頜下可捫及柔韌而具輕觸痛的橢圓形腺體: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舌下腺腫大時可見舌及頸部腫脹,并出現吞咽困難。
腮腺管口(位于上頜第二磨牙旁的頰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紅腫,唾液分泌初見增加,繼因潴留而減少,但口干癥狀一般不顯著。
腮腺腫脹大多于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整個病程約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無腮腺腫脹而以單純睪丸炎或腦膜腦炎的癥狀出現,也有僅見頜下腺或舌下腺腫脹者。
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發熱,畏寒,疲倦,食欲不振,1~2 日后單側或雙側非化膿性腮腺腫痛或其他唾液腺腫痛。
2、確診病例
(1)腮腺腫痛或其他唾液腺腫痛與壓痛,吃酸性食物時脹痛更為明顯。腮腺管口可見紅腫。白細胞計數正;蛏缘,后期淋巴細胞增加。
(2) 發病前1~4 周與腮腺炎病人有密切接觸史。
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以及腮腺腫大的特征,診斷并不困難,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實驗室檢查方法進一步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晚期有波動感,擠壓時有膿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
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于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堅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活動,可發現與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的組織有炎癥,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3、癥狀性腮腺腫大
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中,或應用某些藥物如碘化物,保泰松,異丙腎上腺素等可引致腮腺腫大,為對稱性,無腫痛感,觸之較軟,組織檢查主要為脂肪變性。
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淋巴脈絡膜叢腦膜炎病毒,巨細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腫大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需作病原學診斷。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腫大
過敏性腮腺炎,腮腺導管阻塞,均有反復發作史,且腫大突然,消腫迅速,單純性腮腺腫大多見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償性腮腺腫大,無其他癥狀。
6、其他病毒所致的腦膜腦炎
腮腺炎腦膜腦炎可發生在腮腺腫大之前(有的始終無腮腺腫大),難與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鑒別,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以及流行病學調查來確診。
流行性腮腺炎西醫治療
1、針對發病原因。糾正機體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維持體液平衡。必要時輸入復方氨基酸等以提高肌體抵抗力。
2、選用有效抗生素。應用大劑量青霉素或適量頭孢霉素等抗革蘭陽性球菌的抗生素,并從腮腺導管口取膿性分泌無作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選用最敏感的抗生素。
3、其他保守治療。炎癥早期可用熱敷、理療、外敷如意金黃散,引用酸性飲料或口含維生素C片或口服1%毛果蕓香堿3-5滴(2-3mg)恩,每天2-3次,可增加唾液分泌。溫熱的硼酸、碳酸氫納溶液等消毒漱口劑也有助于炎癥的控制。
4、切開引流。以發展至花農時,必須切開引流。其特征是:局部有明顯的凹陷性水腫,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壓痛點,穿刺躊躇膿液;腮腺導管口有膿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癥狀明顯。切開引流的方法:局部侵潤麻醉。耳前及下頜支后緣處從耳屏往下至下頜角作切口,皮膚、皮下組織及腮腺咬肌筋膜液積聚于筋膜下者,即可得到引流。如無膿液溢出,可用彎血管鉗插入腮腺實質的膿腔中引流膿液。因常為多發性膿腫,應注意向不同方向分離,分開各個腺小葉的膿腔。沖洗后安橡皮引流條,以后每天用生理鹽水沖洗,更換引流條。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療方法
1、隔離患者使之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2、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藥物無效。有試用干擾素者似有療效。
3、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尚無肯定效果,對重癥或并發腦膜腦炎、心肌炎等時可考慮短期使用。
4、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對止痛、消腫有一定的效果。
5、高熱、頭痛、嘔吐等可給予對癥治療包括脫水劑。并發癥按病情處理。
6、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應用乙?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預防睪丸炎發生的功效。
預后
多良好。個別伴有嚴重并發癥。如重型腦膜腦炎及心肌炎、腎炎等必須慎重處理,積極搶救。
流行性腮腺炎中醫治療
1.溫毒襲表證
【主癥】發熱輕,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腫大,壓之疼痛,有彈性感。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方藥】銀翹散。主要藥物:銀花、連翹、豆豉、牛蒡子、荊芥、薄荷、蘆根、桔梗、竹葉、甘草。咽紅腫痛去荊芥,加馬勃、板藍根、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惡心嘔吐,加陳皮、竹茹清胃止嘔;腮腫疼痛,加夏枯草清瀉肝火,散結消腫。
2.熱毒蘊結證
【主癥】壯熱,頭痛,煩躁,腮部漫腫,疼痛拒按。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藥】普濟消毒飲。主要藥物:黃芩、黃連、連翹、玄參、馬勃、板藍根、牛蒡子、僵蠶、升麻、柴胡、陳皮、桔梗、人參、甘草。腮部漫腫、硬結不散者,去甘草,加夏枯草、海藻、昆布軟堅散結;熱毒壅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明粉瀉火通便;頭痛嘔吐者,加鉤藤、菊花、竹茹清熱平肝。
3.毒陷心肝證
【主癥】腮腺腫脹,高熱不退,嗜睡,頸強,嘔吐,甚則昏迷,抽風。舌質紅絳,苔黃糙,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息風開竅。
【方藥】普濟消毒飲、紫雪丹或至寶丹。三藥共奏清熱解毒、息風開竅之功。嘔吐甚者,加代赭石、灶心土、竹茹降逆止嘔。
4.邪竄肝經證
【主癥】腮部腫脹發熱,男性睪丸腫痛,女性少腹痛。舌質偏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瀉肝火,涼血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主要藥物: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甘草、生地黃。臨證時常加用當歸、赤芍、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活血止痛;加澤瀉、荔枝核、萆薢利濕除濁。
及早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接觸者一般不一定檢疫,但在集體兒童機構(包括醫院,學校),部隊等應留驗3周,對可疑患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流行性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雞胚細胞培養減毒活疫苗,國外自1966年開始大量使用,其預防感染的效果小兒可達97%,成人中可達93%,腮腺炎活疫苗與麻疹,風疹疫苗同時聯合使用,結果滿意,三者之間互不干擾,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體至少可保持9.5年。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徑除皮內注射,皮下注射外,還可采用噴鼻或氣霧吸入(在氣霧室內進行)效果也良好。
我國材料證明,免疫半年后(噴鼻和氣霧吸入合計),兒童免疫組發病率(7.4%)明顯低于相應的對照組(78.5%),成人免疫組的發病率(0.33%)也低于相應的對照組(4.6%),均無不良反應,針對我國本病發病率高,病情重,應有計劃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包括成人),尤其對幼兒園的新入園的班級,普遍免疫可明顯減少發病,目前我國國內已開始逐步推廣該疫苗的應用。
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婦(以防病毒經胎盤感染胎兒造成不良后果),和先天或獲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對雞蛋蛋白過敏者(因為活疫苗系從雞胚中所得)。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盤球蛋白均無預防本病的作用,恢復期病人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來源困難,不易獲得,且用后保護時間短,僅2~3周,故使用不多,其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1、外周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正;蛏栽黾,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并發癥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偶有類白血病反應。
2、血清和尿淀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輕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診斷。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與腮腺腫脹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與胰腺和小腸漿液造酶腺病變有關。
3、血清學檢查
(1)中和抗體試驗:低滴度如1∶2即提示現癥感染。近年來應用凝膠溶血試驗(gel hemolysis test),與中和試驗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體的檢測簡便迅速,但方法上還需進一步改進。
(2)補體結合試驗:對可疑病例有輔助診斷價值,雙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價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價達1∶64者有診斷意義。如條件許可,宜同時測定S抗體和V抗體。S抗體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體增高而S抗體不增高時僅表示以往曾受過感染。
(3)血凝抑制試驗:受病毒感染的雞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雞的紅細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復期血清有強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則較弱,如兩次測定效價相差4倍以上,即屬陽性。
4、病毒分離
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腦脊液以及腦、甲狀腺等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出腮腺炎病毒。手續較繁,目前無條件普遍開展。
5、尿常規檢查
尿 腎臟受累時尿中可出現蛋白尿,紅白細胞等,甚至類似腎炎的尿的改變。
6、心電圖檢查
合并心肌炎時心電圖示:心律不齊、T波低平、 ST段壓低。
- 食物宜忌
- 推薦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