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遍預防:初級預防的目的是防止膽石形成,多項實驗證明,飲食改變和膽石形成,誘發膽石的類型(膽固醇結石或膽色素結石)以及膽石溶解有關,膽石的發生既有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前者較難改變,而后者則能夠調整。熱量和脂肪攝入高,膽石病發病率增加;攝入少則膽石發病減少,根據流行病學和成石機制研究,推薦下列預防措施。
、 避免肥胖、預防膽固醇過飽和膽汁:肥胖者體內膽固醇過多,膽汁排出多,另一方面,肥胖患者應采用多種方法減重,消耗體內脂肪組織,其中的膽固醇便排入膽汁,也增加膽汁膽固醇含量,因此避免肥胖有積極意義。
、 增加鈣和纖維素攝入: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血清中脫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DCA)含量高人群膽囊結石發病率高于正常人群;而鈣和纖維素高的食物可以降低DCA,預防膽石形成。
、 低脂飲食、減少攝入飽和脂肪酸:動物實驗證明,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減少不但可降低膽汁膽固醇含量,還使膽汁成核活性降低。
、 定期進餐和增加運動:最近在動物模型中每天用脂類和蛋白質混合物或外源性縮膽囊肽(CCK)刺激膽囊排空,預防膽汁淤滯,明顯減少了膽囊結石發病率。
2、 高危人群的預防:膽石高危人群是指具有形成膽石危險因素的人。流行病學指出,年齡增加,女性,多產婦,有印第安遺傳基因的人種,高脂血癥、血清DCA增加、胃大部切除術后等都是危險因素。高危人群的膽石預防,不但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合理的膳食結構,避免食用過多的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提倡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C和高纖維素的飲食;及時發現和控制高血脂癥、高血壓和糖尿;避免多次懷孕;加強運動鍛煉,維持正常體重。還要有計劃地給予藥物,糾正早期病理變化,熊去氧膽酸(熊脫氧膽酸)是目前最為有效的降低膽汁膽固醇飽和度的藥物,但長期服用的費用昂貴,還有可能增加空腹膽囊體積和降低膽囊張力的不利面,臨床應用時要注意,對膽囊收縮功能差的可給予CCK等促進膽囊收縮的藥物。